Page 30 - 水土保持手冊_10612
P. 30

三、 地形調查:


                         地形調查旨在取得地形特徵資料,並將調查成果配合測量結果一同標示於

                    圖說;其中地形特徵資料包括坡度、坡向、地貌、地物、地質、土壤、水系、排

                    水狀況、植生覆蓋及土地利用所形成之土地特徵。其中,坡度及坡向計算方式詳
                    地形分析。


                    四、 地形分析:

                         依據水土保持法(2016)、水土保持技術規範(2014)、水土保持手冊(2005)、山

                    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2017)及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與廢止準則(2000)等
                    水土保持相關法規於地形分析上,提及坡度及坡向等計算與分類標準。


                       (一) 坡度分析:

                            以坡度百分比一般分為七個等級,但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僅有六

                       個等級(如表  調 2-1-3)。常見坡度之計算方法,有坵塊法、等高線法、實測法

                       及數值地形法。

                         1. 坵塊法:

                            (1)在地形圖上,一般會平行或垂直等高線或圖方格框方向畫設正方形網

                              格(如圖  調 2-1-2),此網格即稱為坵塊。前述坵塊邊長與使用地形資料

                              比例尺、目的及計畫範圍有關,若使用一千分之一、兩千五百分之一、

                              五千分之一或一萬分之一比例尺之地形資料時,則建議可分別使用十

                              公尺、二十五公尺、五十公尺或一百公尺邊長的坵塊。另,山坡地劃出

                              則多採用五千分之一相片基本圖及八十公尺邊長的坵塊。一千分之一、

                              五千分之一及一萬分之一比例尺之等高線首曲線間距可參考內政部之

                              基本圖及數值航測地形圖等測製相關作業規定,依序分別為一公尺、五
                              公尺及十公尺(如表  調 2-1-4)。


                            (2)每個坵塊各邊與地形圖等高線相交點之點數,註於各邊上,再將四邊
                              之交點數總和註在坵塊中間。

                            (3)依交點數與坵塊邊長,以下式求得坵塊內平均坡度百分比(S)或平均

                              坡度(θ)。

                                                     ∆ℎ
                                             (%) =      × 100                               (2.1.1)
                                                       8
                                式中


                                                         調-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