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水土保持手冊_10612
P. 15
氣候、增加入滲、降低洪峰及土壤侵蝕,並藉由根系固土作用,增加坡面穩定,
達到涵養水源及生態復育的水土保持成效。
基地的土壤、坡度等環境條件與植生成敗息息相關,一般在坡緩土層厚的
基地單純使用植生配合坡面排水等簡易基礎工即可。隨著基地環境的艱困,僅
藉著植物根系的抗剪力不足以保持坡面穩定,可以搭配植生被覆材料(具透過性
之天然纖維及化工合成材料等)的使用,甚至使用自由梁框、擋土牆等工程方法,
以維護植生材料持續強化功能,提升水土保持整體治理成效。
台灣的特殊環境地形如:土砂災害控制區(崩塌地、土石流等)、特殊立地條
件(泥岩、礦區、海岸帶等)、景觀生態(野溪、濱水帶等),可依其環境特性採行
特殊的植生方法予以因應。植生材料、立地條件、水文環境的完善搭配,可以加
速植生演替,復育自然生機。
三、 工程方法
水土保持工程方法是指以機具與設施構造物以改變或維護地形、抑制土砂
運動或攔阻土砂,並有效蓄滯水流、涵養水源的各種工法。水土保持工程方法是
在農藝方法與植生方法均無法有效發揮水土保持功效,或無法單獨以農藝方法
與植生方法來控制水土流失的情況下所採取的對策。
水土保持工程方法大致可分為溪溝整治與邊坡整治兩大類。溪溝整治工程
主要在將坡面水流予以有效的截留、集流、引流或分散,並安全的排放至適當的
場所,以防止水流在坡面上或溪流中引起土壤侵蝕,並適度蓄滯上游之水量與
土砂。其主要工程項目包括排水溝、跌水、洩槽、暗渠、滯洪池、沉砂池等坡面
排水工程,與防砂壩、固床工、護岸、堤防等溪流整治工程。至於邊坡整治工程
則係包括合宜的整地技術及土砂安定工法,以防止崩塌、地滑、土石流等大規模
的土砂災害,其內容包括擋土牆、護坡、打樁、挖填土方、集水井、排水廊道等
工程。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災害發生的頻率與規模都顯著增加,甚至衍生出許
多複合型災害。工程方法也由單純的處理單元,進入整合性防災對策。本手冊之
土石流篇即以攔阻工法、淤積工法、導流工法及緩衝林帶,說明工程整體治理的
必要性。但工程治理措施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相對地疏散避難、土石流潛勢溪流
劃定、影響範圍劃設、觀測系統建置、災情預報與雨量警戒發布等非工程預防措
施就顯出其重要性,目前已系統性整合成坡地防災的重要一環。
總-7